央视新闻:近年来,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集健康监测、生活照护、情感陪伴于一体的医疗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在成都举办的成都智能医疗机器人展“畅享智能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上,50余款智能医疗机器人新品发布,并展出了多项智能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款迎宾机器人可以用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为老人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这款辅助旋转机器人为国内首创,专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智能控制技术适应各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这是一款拥有超级计算能力大脑的超轻产品。它克服了高成本高性价比,突破传统人形机器人瓶颈。耐用性和工作稳定性经过多种家居场景的考验,灵活适应复杂的家居环境。这款测试机器人外形酷似全身镜,需要老人站在设备前90秒。无需复杂操作,即可检测呼吸、心率、血压、血糖等多项关键健康数据,并即时生成评估报告。经过现场检验的“AI+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为处理海量健康数据的挑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该平台打破HA团队软件的数据壁垒,构建包括健康监测、风险预警、智能干预、个性化服务的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两项政策和技术正在加速医疗保健机器人行业的崛起。从社区站点的检测试剂盒到养老院的护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的快速普及是在技术创新和政治支持的双重力量推动下实现的。目前,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不仅缓解了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更代表了推动全产业链精细化的新生产力。技术的融合正在改善医疗机器人的整体功能。我在这里。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部署了具有环境识别、聊天互动和才艺表演能力的机器人,为老年患者提供贴心服务。 2025年2月,由日本牵头的全球首个老年护理机器人国际标准《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指南》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化应用试点”,重点攻克复杂家庭环境下的方言交互、导航等技术障碍。目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正在主动开展试点工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委员徐百涛表示,养老服务机器人覆盖家居、社区、养老设施等领域,各大机构集体应用与家居产品普及形成协同落地趋势。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名词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我国的人口变化让我了解到智能医疗机器人的真正需求和长期价值。打破卡车走向包容性 医疗保健机器人的挑战和未来 在政治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医疗保健机器人行业正在获得动力。但产业发展作为新兴领域仍面临核心技术尚待推进、成本高、运营复杂等多重挑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克服这一局面,砥砺前行,让“科技养老”真正惠及百姓。记者在展会上了解到,目前中高端健康机器人售价在2万元以上,部分带有康复训练功能的产品售价高达2万元。5万多元,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有些产品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大约30%的老年人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而对产品置之不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陈路平表示,随着养老机构和当地家庭越来越多地购买智能医疗机器人,柔性触摸传感器将降低机器人、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部件的量产成本,从而推动整个保姆机器人行业从“高端小众”走向“普惠”。技术融合和创新正在为行业颠覆提供新动力。医疗机器人作为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的运营商,将技术与开发过程中融合AI算法优化、5G+边缘计算、生物信号监测等逻辑,推动多领域协同创新。陈路平表示,基础功能产品要“买得起、常用”,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预计2030年左右,具有清洁、简单护理、跌倒监测等基本功能的机型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并迅速普及到普通家庭。从社区站点的快速检测设备到家庭护理助理,从试点城市的开创性检测到引领全球标准制定,医疗机器人正在以科技创新为笔,描绘出“科技助老”的新画卷。这一产业不仅将为亿万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退休生活质量,也将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新的增长支柱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中国方案”。